马懋才分管户部,朝廷办事是否有钱都是他说的算。
因此,马懋才也并没有推辞,此时的他和吴宗达二人也并不知道上午乾清宫内发生的事情。
而朝堂之上的矛盾他们却是知晓,因此他们只当是李标和王洽故意给杨嗣昌下绊子。
此时的马懋才并不在意,按理说和兵部的联系应该挺多,关系应该比较密切。
只是,对于现在的马懋才来说,为了辽东之战,户部已经空无余粮,因此此时他对于朝廷调兵之事是非常反对的。
一旦朝廷调兵,就需要大量的粮饷,到时候他上哪里弄。
杨嗣昌之前的奏报他也看过了,对于李标当初否定的意见他虽然认为有些不妥,但是碍于户部的情况,也没有开口说什么。
倒是一旁的吴宗达,一直低头审阅着奏折,不仅不吭声,对于几人关注的东西仿佛也丝毫不在意。
也就王洽在提到让二人看奏报的时候,他才抬头点了点头,随后便再次低了下去。
马默才对于吴宗达的反应只是瞅了他一眼,也并没有说什么。
吴宗达和李标两股势力的对抗已经是朝堂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只不过,对抗虽然是人尽皆知,但是双方谁也没有向对面发难过,这倒是让朝堂上的很多人有些好奇。
在场的四人心里却非常清楚,军机处如今的局面是皇上维持的,他们可以动手,可以置对面与死地,但是扰乱朝堂平衡之后,他们就要想到自己的下场。
马懋才接过奏折点头看了起来,不过他也只是略微扫了一眼,便交给旁边的吴宗达了。
吴宗达接过便看了起来,很快奏折再次回到了王洽的手中。
军机处再次平静了起来,王洽看了看都不说话的三人。
将目光看向一旁的吴宗达和马懋才。“二位大人以为杨嗣昌的策略如何?皇上的意思是?”
“余以为杨嗣昌杨大人此策略可行,河套地区本就小股乱贼不断,如果朝廷现在不下大决心解决,那么等到乱贼形成势力,到时候将会为祸我大明的边疆。
另外则是,河套地区多为蛮夷,我大明之前对其没有过直接统治,因此不仅仅要调兵镇守,同时打通和宁夏的联系才是最重要的。”
没想到竟然是吴宗达率先说话的,三人虽然有些惊奇的看了看他,但也都没有说什么。
直到三人都沉思了一会,旁边的马懋才开口了。
“是啊!想要稳定西北,河套地区是关键。
但如今国库空虚,想要调兵可以等到年后实行,可是打通宁夏与之的联系恐怕还要再等等。”
“我记得陕甘那边也在修通官路,不知可否先将陕甘那边的钱财移到宁夏,先进宁夏,再理陕甘。”王洽看了看马懋才问道。
“陕甘那边也已经停止好久了。”
只一句话,军机处再次沉默了起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别说偌大的大明了。
“罢了!我这就去见皇上,尽快将此事敲定。”王洽叹息了一声,随即站了起来。
王洽的身影离开了军机处,向乾清宫走去。
另外三人则没有再说什么,各自想着自己的事情。
乾清宫内,此时的崇祯正坐在上面,看着面前的将领名单。
这些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崇祯有意将整个大明的军队体系进行变化,因此这些将领也是关键。
其中,崇祯决定将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满桂几人调回京城,担任要职。
只是如今看来,却是有些困难,各地还需要这些军政能力比较强的人来看守。
想着想着,旁边便传来曹化淳的声音。
“主子,军机大臣王洽王大人求见。”
“让他进来吧!”崇祯头也不回的说道。
“是”
“臣王洽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谢皇上”
将名单压了下去,崇祯抬起头看向王洽。
“河套地区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
“启禀皇上,臣已经有了主意。只是不知是否妥当,还请皇上批示。”
“说说看”崇祯喝了一口茶水,毫无表情的说道。
“臣来之前已经过问了李标李大人、吴宗达吴大人、马懋才马大人的意见。
三位大人虽然意见不同,但是却也都是心系大明。
我等都认为,河套地区是稳定西北的关键,因此解决问题宜早不宜迟。
只是,朝廷如今内部空虚,如果按照杨嗣昌杨大人所提的方案,朝廷还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短时间也很难完成。
因此,调集兵马北上实非良策,一则河套移民三十万,青壮年皆要服兵役,那里并不缺兵丁,至于武器,也是不缺。
以袁崇焕袁大人的能力,解决这些小股乱贼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想要让这些蒙古人屈服,就要打通与他们的联系,只要有了联系,就可以慢慢让其归心。”
王洽说完之后,便退了回去,他对自己的话很自信。
这些话也是刚刚他根据三人不同的话总结出来的,王洽明白,皇上让他做的是解决河套地区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镇压。
也就在刚刚他猜测,皇上让他来解决这件事,说明皇上对杨嗣昌的方案并不是非常认同。
但是又不愿意放过李标,因此才会让自己站出来。以引那些暗中的势力出来,一举击垮李标的势力。
当然,这些不过是王洽的猜测,单纯的凭这一件事推倒李标,在他看来有些不现实。
而且,他也不知道皇上对于李标是什么意见。
他也明白,皇上从来就不是一个甘心平庸的皇上,他也绝不允许任何人过于干涉自己对于朝堂权利的掌控,哪怕这些权利是他自己放出的。
崇祯自然不知道此时王洽的想法,对于王洽的办法,他认为可行,也是解决河套地区最有效的办法。
“朕也以为你所说的可行,这件事就由你去办了。”崇祯摆了摆手说道,这本就不是着急的事情,因此他心中也并不急。
只是他明白,不急归不急,但是方法要定下来,该走哪一步也绝不能停滞不前。
“是皇上,臣遵旨。
只是有一事臣不知当讲不当讲?”说到这里,王洽有些犹豫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