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圣女青叶儿反倒是满脸平静,也许这一辈子她唯一清楚的事就是这件事了吧!
自从她很小的时候便被带进了白莲教,所有人都在她面前说白莲教是好的,朝廷是邪恶的,她也这样认为。
这一辈子,也没有什么事是她自己能决定的,只是任人宰割罢了。
就是王从义也是满脸叹息了看了她一眼,随后下达了斩立决的命令。
“噗呲”
一颗颗人头落地,结束了这场来自去年冬天的动乱。
朝廷之上,这件事随着王从义的调进京城,也宣布了这件事的结束。
崇祯八年,三月十八日,天空晴朗,北京城的人们一大早便从家里出来,看着天空中冉冉升起的太阳,这太阳也真正预示着,崇祯八年的开端。
当天,朝会之后,崇祯在启祥宫召见了军机处和六部大臣,共商国事。
这是崇祯自登基以来,少有的几次在别的宫殿议事,以往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在乾清宫完成了,这次突然改为启祥宫,倒是让很多大臣有些摸不着头脑。
此次,崇祯早在一年之前便命人将大明边关十三镇以及北方诸省的地图重新绘制,将细节从新定为,绘制出了如今大明最精细的边镇地图。
此举也是为了让朝廷更好的了解边关军事和情形的地图,同时还有北方各省修建道路的情况,如今经过两年的修建,顺天府至山海关、应天府、宣府、大同府几地的官路已经基本上修建完毕。
这也就预示着,一旦战争开启,朝廷的援军的支援速度可以大大的增加,同时陕西与甘肃之间的通道也在打通,一旦打通,陕甘以西的地界,将会无惧外族入侵。
启祥宫属于西六宫,平常官员并没有怎么进去过,至于这种大型的议事,更是第一次。
启祥宫里面的很多东西都已经被搬走,诺大的议政殿中间被各个大地图占满,各官员都有固定的位置。
崇祯看了一下,还是比较满意的,对于崇祯而言,这样的议事方式,反而效率更多,至于朝会,不过是各官员相争、体现朝廷礼仪的地方,真正去办事是办不了的。
朝会结束了的六部官员以及军机处大臣都相互结伴向启祥宫走去,参加这次朝会的,只有朝廷从二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参加,也就相当于六部侍郎以上。
启祥宫还有一个好的地方,那就是它只有一个侧门,大臣们之间的队伍看似早已排列,实则心中都是有些不满,毕竟同阶官员你走在前面了,就会遭到很多人的非议。
但是带头的几人却是没有这点矛盾,纷纷相让着向里面走去,其中以吏部尚书兼军机处大臣李标、礼部尚书兼军机处大臣吴宗达二人为先,户部尚书、军机处大臣马懋才,兵部尚书军机处大臣王洽为次,下面则是刑部尚书马三俊、工部尚书毕懋康等人。
众人一进大厅,便被启祥宫的布局给震惊了,不过众人也只是心中震惊,面上还是平静如水,向崇祯施礼。
“臣军机处大臣李标、臣军机处大臣吴宗达率六部官员,参见皇上。”
崇祯先是看了看后面的官员,发现自己想到的基本上都来了,也就点了点头说道:“都起来吧!这里有你们各自的位置,都自己找到坐下吧!”
“谢皇上”
崇祯话说的简单,但是在场的人,谁不是官场老油条,在官场上什么最重要,座位,特别是在皇上的地盘,座位就代表着皇上的宠幸程度。
以往内阁在的时候,以内阁首辅为主,内阁渐渐被军机处代替,军机处四大臣的座位排次则是按照晋升军机处之前的官职来排次。
当时李标已经是内阁次辅,温体仁被罢之后,军机处成立,李标以内阁次辅入驻军机处,文武百官自然将第一把座让了出来。
这次皇上亲自排定的座位位置,成为了众人比较关注的问题,众人并没有慌张,而是等李标为首的几人站了起来,才跟着站了起来。
李标虽然面色平静,有些毫不在意,但是眼神却在第一排靠中左边的位置瞟了几下,当发现是自己的位置之后,这才安心,不急不缓的向位置走去。
四人果不其然的坐在了第一排,随后众人开始相互找寻位置,位置的排列自然是有的满意,有的不满意,不过崇祯不在乎。
崇祯之所以弄这个排位,就是要告诉他们,每一次参见会议的位置可能都会改变,至于你该坐到那,就看你的表现了。
当然了,崇祯表面还是不动声色,毕竟这个话题,大家都懂,却又都不敢说。
崇祯看着众人都已经坐定了下来,也就不再沉默。“想必你们也奇怪,为什么我会突然将议事的地方改为这里?为什么会是这种风骨?
那我就告诉你们,从今天起,需要六部共议的边关大事,以后全部由朕在这里主持。”
“是皇上,臣等遵旨。”
“在这里议事期间,任何人都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这些地图都是朕自去年开始,就让人绘制的,你们看,你们眼前的就是辽东全图。
图上标明了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以及这次卢象升的进军路线,你们都是朝廷的支柱,看看,有没有哪里需要补充的。”崇祯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端起旁边的茶水喝了起来。
一众大臣开始打量起眼前的地图,地图被放在了中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能清清楚楚的看到每一个标的点。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了,众人都还在沉思,不知道该怎么说,崇祯明白,并不是众人不明白该怎么说,而是这种风格只是第一次,众人还有些接受不了。
这时崇祯将目光看向王洽。“王洽,你是兵部尚书,又是军机处大臣,对于辽东的事恐怕要比他们都了解,你先讲讲吧!”
王洽一听,当即站了起来。“是皇上,臣了解到的情况是...”
王洽还么说两句,这边崇祯便开口了。“坐下说,以后凡是议事,到了说的时候,可以一边坐下,一边指着地图的位置来说。
因为虽然你明白辽东的地势和情况,但是满朝文武还是有很多没有去过辽东的,不知道敌我情况的,所以你要讲清楚,不仅仅是让朕,还要让在坐的诸位爱卿都清楚。”
“是皇上,臣明白了。”
王洽此时感觉无比的别扭,这看起来像是讲课一样,而且在场的都是朝廷的二品以上大员,最主要的是还有皇上看着,如何能说?
不过既然皇上都点名了,自己总不能不说吧!于是屁股稍稍的砰了一下下面的凳子,两腿蹦的很紧,就这样看着众人开始说了起来。
“皇上,诸位大人,是这样的,此时辽东作战,是去年朝廷便开始准备的一场大战,此战有卢象升为主帅,三路大军并进,其中毛文龙率领的东江镇兵马乘水路,攻取盖州、海州、辽阳等四城,
另外一路,则是御林军总兵周清周将军,统领手下的一万多御林军以及两万已经完成训练的朝鲜军新还有朝鲜方面派遣的四万大军,共计八万人。
三路大军将近二十五万大军,......情况就是这样子的。”王洽本来还有些担心,但是在说话的时候,众人都是认真的在听,他也就渐渐的喜欢上了这种总感觉,一下将知道的东西全部说了出来。
王洽说完之后,崇祯点了点头,众人也开始议论纷纷。
“不错,王爱卿将事情全部大致说完了,那朕也来补充几句,这次朝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是为了收复辽东的大明,将辽东正式设为大明的省。
此战不仅要击败鞑子,还要将鞑子的主力一举歼灭,随后将建州等地也全部光复,纳入到大明的治理范围。”说完之后,崇祯脸色严肃的看着众人。
众人此时也是心思各异,辽东和当初的内蒙古地区一样,都是蛮夷之地,很难治理。
一部分老人还是对治理建州等地不太感兴趣,但是一些新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怀有热血,对于领土也是比较感兴趣,最主要的是,他们都支持皇上的新政。
这些人并不是既得利益者,所以对于崇祯的一些新政会全面的支持,反倒是那些已经获得利益的人,新政其实也就是在割取他们手中的利益,因此他们当然表示反对。
不过还好这是领土之争,对于众人来说,皇上既然想要那就拿来吧!以后不好治理了再扔了不就行了。
再加上现在战争还没有胜利,还不是商议这些的时候。
这时崇祯将目光看向几人,问道:“辽东的粮草、辎重准备的怎么样了?”
这时站起来的是户部尚书马懋才和工部尚书毕懋康二人。
“皇上,目前辽东总督卢象升卢大人需要的三个月的粮草已经全部抵送辽东,其中臣为了防止大军粮草有失,特从陕西等地调集了一个月的粮草被放在山海关,随时用于应急。
另外,目前京杭大运河的冰雪已经融化,可以通航,臣已经让人从南方各省开始采购两百万担粮食,一共分为半年,会陆陆续续的送往京师。”
这时一旁的毕懋康也说话了。“启奏皇上,工部打造的八十门红衣大炮已经分批发往了辽东,至于目前工部产出的所有火器,都在源源不断的供应辽东。”
“好啊!有两位爱卿负责大军的后勤,朕放心多了。”
“谢皇上”
崇祯为这场战役,将这两年朝廷积攒的所有家底都给压了上去,光是粮草的损耗估计就不下于几百万两,而且这还只是几个月,要是万一托下去,恐怕花费更多。
在加上战争需要的武器、辎重、马匹,可谓是将户部和工部都给搬空了。
但是作为户部和工部的主事人马懋才和毕懋康却是一改往日抠唆的样子,变得大度了起来。
这也可以看出来,此时大明百姓以及官员对收复辽东等地的渴望。
一番议论之后,会议直到中午才宣告结束,此战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打的后勤,二十五万大军的后勤,是需要整个朝廷来供应的。
参加会议的朝廷大员心里也清楚,战争一触即发,此战胜,则大明辽东的祸乱则全部清除,败,则说不定会立即回到当初崇祯二年的局面,鞑子再次威逼山海关。
同时,一旦战败,朝廷内,恐怕三到五年之内,大明再也无法发起任何大型的战争,最主要的是,宣大府的门口还有草原察哈尔部的十万大军在蠢蠢欲动。
时间随着这场会议很快便过去了,崇祯八年四月一日深夜,辽东方面,辽东总督卢象升的大帐,辽东的所有将领被聚集在一起。
东江镇总督毛文龙、御林军总兵周清、总兵吴三桂、刘光等一干将领。
既然都是急匆匆赶到的大凌河堡,重建的大凌河堡俨然比以前更大了,其中还增添了很多船只,大凌河堡被卢象升当成了此次作战的指挥中心和运输中心。
一旦战事焦灼,则可以利用大凌河的优势,输送粮草物资。
众人都是神色严肃的看着卢象升,这么关键的战役他们当然知道,也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所以此时一个个都是显得蠢蠢欲动。
在座的众人,官职小的也已经是参将了,其余的几个人已经做到了总兵,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年龄还都是非常小,此战过后,朝廷在奖赏他们,就只能是爵位了。
所以,他们明白,此战一旦胜利,战功最高的几人肯定会被封爵,当然这也是崇祯的承诺,到了这个地步,爵位早就该给了,只不过崇祯一直压着罢了。
在此战之前,崇祯就偷偷表现出了要为立功将士封爵的打算,虽然还只是传言,但是已经让辽东战场和各地的将领都不由的热血沸腾。
很多人恨不得立即跑上战场将敌人一个个杀掉,爵位意识着什么?不用崇祯说,这些将领都懂,特别是用战功换来的爵位,以后史书上说不动还要有他们的一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