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扯点闲话。
慕荣氏和拓跋氏虽然是这两支来到夷州的鲜卑部族的姓氏,但实际上这两个姓氏的历史却也是非常的久,而且在许多事上有着不少的争议。
先说慕容氏,其姓源出处有四。
其一是源自高辛氏,也就是帝喾的后裔。据说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便取姓为慕容,意思是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所以这个慕容有“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的意思。后来这支慕容姓的后人在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其二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根据某些史料中的记载,于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于慕容寺,于是就顺便的自称为慕容寺。而从某些史料上的记载上来考究,鲜卑族首领谭石槐在东汉时期,于高柳北弹汗山建立鲜卑国,其中有个部落首领叫莫护跋的,在棘城以北(今辽宁省义县境内)建立国家。将自己的部落称为“慕容”,他的后人就以慕容氏为姓。到西晋时,他的后人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故鲜卑慕容氏后人奉莫护跋、慕容廆为慕容姓的得姓始祖;
其三是慕容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氏。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棘城以北(今辽宁省义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其四是源于鲜卑王朝的赐姓。宇文泰建立西魏,主张恢复鲜卑化,要求所属的汉人将领大臣改用鲜卑姓,慕容姓在三十三姓之内,后来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带头恢复汉姓,并允许所有汉人恢复汉姓,但仍有部分汉人仍用鲜卑姓,另外自称鲜卑后人的西夏王朝也曾赐汉人功臣慕容姓。
至于这位现在的慕容紫英……陆仁还真不好怎么去判断他到底是哪一支的。从时间上来看,他应该是属于第一支的,第二支也有一定的可能,三、四两支在时间上就很明显的对不上号。但是第一支明显的有着汉文化的传承意义,第二支的话应该是有着明确的寺名为证,这位慕容紫英却说他们宗族是民族语言因为谐音“慕容”,所以以此为自己宗族的汉化姓氏,这就让陆仁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过陆仁只是甩甩头就不去多想,首先自己又不是在搞考古研究,这些事情太过深究貌似也没什么意义。再说了,这些事情的年代都有些久远,慕容紫英的这支宗族部落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误传或是遗漏那也是很正常的事,反正这会儿确定他们是慕容氏的一支就行了,而且这位紫英自己不都说了吗?他们的这支宗族部落人员稀少,加起来不过两、三百人,以当时游牧民族的规模来说有点小得可以,不然也不会在受尽欺凌之下去投奔田畴,然后又在田畴的安排之下迁居到夷州来了。而这种小部族为了生存而迁居的事,在那种时代不要太平常。
现在再来看看拓跋氏。相比起慕容氏,拓跋氏的来由就有点更夸张了。
源流的第一种说法,就是说拓跋氏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鲜卑族拓跋(亦称托跋)部拓
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而拓跋氏寻宗溯源,据说是黄帝有四妃二十五子,其中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而其中的拓跋是源自
西陵氏所生的三子“悃”,受封迁居北土。而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北土之人则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土德后代,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拓拔氏部族。据史籍一些史料的记载,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序幕是从西汉后期的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后来再九代传到拓跋力微,拓跋力微则被称为鲜卑拓拔氏的真正始祖,因为在鲜卑拓跋部的发展历史上拓跋力微有巨大贡献,因此他被称为拓跋氏的始祖。
源流二是说拓跋氏本身就出自鲜卑拓跋部落。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
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者“后魏”(三国魏之后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迁都洛阳并改姓“元”后,也称元魏。
源流三是源于改姓,出自西汉李氏之后李穆改为拓跋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在姓氏史籍中,多记载有李氏本身有三个主源,而改为拓跋氏的李氏,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源自嬴姓即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另一说源自回族阿跌失氏。若指明该支拓拔氏是在西汉时期由李氏因故所改,那就不可能是出自回族,因为在西汉时期,回族这一民族还根本就未形成。那么该支拓拔氏到底出自何源,在某此史料中的记载是“李穆赐姓拓跋氏。”
李穆,成纪人,著名汉将李陵的后代,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名将,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被北周宣帝宇文赟(公元559~580年,公元578~579年在位)赐姓拓跋氏。显然,史书中所记载的“西汉李氏之后李穆”,就是指李穆是著名西汉大将李陵的后代,其李穆源出“西汉李氏之后”即如是。
北周静帝宇文衍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北周的柱国大将军、隋国公杨坚(公元541~604年)逼迫北周静帝“禅让”帝位,登隋文帝之后(公元581~604年在位),曾拜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在李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之姓沿袭传承者,称拓拔氏,后多改回李氏。
源流四还是源于改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之后,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农历3月,北魏以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为北讨大都督,领兵镇压分裂的东魏政权的大将军葛荣。农历8月,北魏孝明帝派遣北讨大都督源子邕、李神轨、裴衍等率军攻东魏的邺城。
源子邕行及汤阴时,已经投靠葛荣的安乐王元鉴派率遣弟弟元斌之在夜里偷袭源子邕的大营,然而源子邕早已有备,元斌之不克败退,源子邕则乘胜进围邺城,很快即攻克了邺城,斩杀安乐王元鉴,并传首级至洛阳。北魏孝明帝大喜,特赐源子邕改姓为拓跋氏。
之后北魏孝明帝以源子邕为冀州刺史,率兵讨伐葛荣。当时裴衍上表请同行,北魏孝明帝下诏许之。源子邕则上言:“衍行,臣请留;臣行,请留衍;若逼使同行,败在旦夕矣。”结果北魏孝明帝不同意,坚持二人同行。到了农历12月,源子邕、裴衍率军行至阳平东北漳水曲,结果被葛荣率十万军伏击,源子邕、裴衍二人俱战败而亡。
在源子邕的后裔子孙中,有延承北魏孝明帝所赐之拓拔氏者,后大多回复为源氏,但仍有人随拓拔氏的汉化过程改为长孙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那么在这位叫拓拔玉儿的问题上,一二三这三支都有着相应的可能,而且这位险些让陆仁吐血的拓拔玉儿吧,自家的宗族在传承上也都有些搞不清楚。而对于他们来说,只要知道自己是鲜卑大姓的拓拔氏的一支也就行了,太过仔细的事情他们既没有条件,也懒得去深究。
不过纵然是鲜卑的大姓中的一支又怎么样?父子兄弟之间为了争权夺利而刀剑相向、你死我活的事情,历史上从来就不会少,哪怕就算是到了现代社会,这些个戏码还不是在时时的上演?所以拓跋玉儿的这支宗族就是属于早年间在争利斗争中失败而被排挤出去的一支了。人数上也不怎么多,就比慕容紫英的部族多个百十来人而已。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同样的有些活不下去,所以投奔了颇有声名的田畴,然后在田畴的引导之下来到了夷州。
不过不管是慕容紫英还是拓跋玉儿,都没有想到他们的名子会给陆仁带来多么大的草泥马。因为对陆仁来说,这尼玛尼玛再尼玛的也太巧合了一点吧?而单单就是为了这俩名子,陆仁对他们都得稍稍的多照顾上一点点……